近日,色情直播app 樊京芳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建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在国际著名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上发表题为 “Complex network approaches for identifying global drought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型,系统揭示了过去120年来全球极端干旱事件的遥相关结构、传播方向与关键源汇区,为理解和预测跨区域干旱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框架。论文由北京建筑大学周磊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樊京芳教授担任共同通讯。
干旱是最具破坏性且理解最不充分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影响不仅限于局地水资源和农业,还会通过跨洲际的大气与海洋过程引发连锁冲击。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区域尺度,难以捕捉全球范围内干旱事件之间的非线性、非同步遥相关关系。本研究引入系统科学方法,基于1901—2021年全球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构建了首个全球极端干旱复杂网络。通过事件同步(Event Synchronization)分析和多维网络指标计算,研究团队识别出主要干旱“源区”(如中欧、北非、南非、西澳、中亚)与“汇区”(如青藏高原、印尼、亚马孙流域和中非),揭示了干旱传播的方向性与平均传播距离(超过1.1万公里)如图1所示。

图1. 干旱遥相关网络中关键源区与汇区的连通路径映射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与亚马孙地区在全球干旱网络中具有极高的“介数中心性”,是连接各大洲干旱传播路径的关键“枢纽”,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角色。团队还利用HYSPLIT拉格朗日轨迹模式验证了欧洲—青藏高原之间的水汽输送路径,与网络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从物理层面印证了干旱跨洲际传播的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西欧与青藏高原之间遥相关传播路径
该成果为干旱的早期预警与跨区域防灾提供了系统科学新视角,拓展了复杂网络方法在地球系统中的应用边界。研究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事件的遥相关范围和强度均显著增强,提示需在全球和区域层面加强干旱风险的协同监测与管理。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论文链接为://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1818125004023。